我讀《行李箱男孩》──人性的膽寒

《行李箱男孩》琳恩.卡波布、安奈特.斐瑞斯  

【感謝馬可孛羅文化提供試讀機會】

 

 

  ──男孩的膝蓋貼在胸前,彷彿被折疊的襯衫。他閉著雙眼,天花板螢光燈的淺藍光線照在他的皮膚上微微發亮。直到看見他嘴唇微張,她才發覺他還活著。

  

  不得不說,《行李箱男孩》是一本值得用耐心去讀的懸疑小說。

   

  《行李箱男孩》是由兩位丹麥作家──琳恩˙卡波布與安奈特˙斐瑞斯──共同創作;有趣的是,兩位作者在這之前都有出版過兒童讀物,而這次的合作便讓人不得不期待了:究竟作者們會如何呈現一部驚悚懸疑小說?

  

  如果看過《名偵探柯南》的讀者就會了解柯南的敘述手法是單向的,所有的劇情都是以柯南的觀點解開謎底,只有到了最後,才會知曉犯人是誰,真相又是如何。而《行李箱男孩》則是比全知觀點(上帝之眼)更加全面性,不只是單純的第三人稱,而是以四個故事線將整部故事展開,就好比四條看似無交集的細線,實則上是握在同一隻手裡,發展到最後,所有的因由都將在這隻「手」解開,誰也躲不了、逃不掉;讀者則是像個置身事外的觀棋人,你已經看清棋局上的一切,但是你無法執棋,也無法出聲提醒,只能乾瞪著棋盤,為執棋者著急。

 

 

  《行李箱男孩》原書是以丹麥語寫成的,於2011年翻譯成英文。而英文版《行李箱男孩》在亞馬遜書店得到3.8顆星的評價,Sarah Weinman更曾評論:「當年度最好的懸疑小說之一。」

 

  故事內容是敘述老好人妮娜,好不容易在工作與家庭取得平衡,原本以為這樣的生活會繼續下去,甚至可能和丈夫莫坦修復彼此惡劣的關係。直到那一天接到來自朋友卡琳的電話──久未聯絡的她,這次劈頭要求她幫忙,到車站置物櫃取一只深褐色的行李箱,還要求她不能在車站打開,語氣充滿著驚恐──當妮娜在停車場樓梯間檢視箱子內裝著什麼東西時,才了解卡琳的恐慌所謂而來:行李箱內裝著一名三歲男孩。

 

  與此同時,在丹麥與立陶宛也有人在找這名男孩:不知身處哪種角色的丹麥富商楊恩,兇殘的危險份子尤查斯,以及失去兒子的徬徨母親西濟妲……

 

  在謎樣的迷宮中,誰會先遇上誰?在獵人與獵物的追逐戰中,誰又會是贏家?唯一可以知道的是:誰也逃不掉。

  

 

  老實說,一開始我還蠻不習慣兩位作者的筆法。首先,這本書原本是以丹麥語寫成的,不管它是翻成英文,再譯成中文,抑或直接翻譯,在閱讀上本就是一個不同(我看過的丹麥文學手指都數得出來)。再者,作者是丹麥人,熟悉英美小說的讀者便會知道,不同國籍的作者寫出來的風格截然不同,同一個地域都有一些相似的寫作「手法」──不是指文風,而是長時間待在同一地方,寫作方式會自然而然地趨近自己在當地看到的書籍,而作品通常都會讓當地人較易閱讀,甚至更加流暢──就好比台灣人寫的小說和日本人寫的還是分得出來的。

 

  熟悉了作者的風格後,我很喜歡這本書的敘述方式。舉例來說,當西濟妲提到她年輕時立陶宛的就業情況:「每個人都像鬣狗般搶奪少得可憐的殘羹剩飯與有限的工作。」還有西濟妲即將臨盆的情況:「西濟妲沉重地坐在其中一張椅子上,腿張得開開的活像頭便秘的牛。」暗灰色的色調,摻點寫實與超現實色彩,整體呈現出悲觀、不明朗的情緒,卻不會讓人心情感到沉重,反而隨著劇情的展開,沉浸在有些扭曲的氛圍中。

 

  有別於美國小說會有的暴力視覺,兩位作者在有關暴力、射殺的劇情描繪上,避免了過多的被害者恐懼心理,或毆打過程、如何施刑等;大多以側寫方式,例如,在事後追述被害者是如何被迷昏的,或被害者感覺到一陣痛後便沒了意識等這一類處理手法。

 

 

  作者要傳達出的訊息相當多,但主要有二:一是人口販賣的問題,二是丹麥非法移民的情況。

 

  前者在台灣較少見,報章雜誌也不怎麼提,但是根據今年美國國務院的數據來看,全球有近兩千七百萬的人口被強制販賣成勞工或性奴隸,比台灣人口還多的人數在我們所不知道的地方,被視為商品買賣。人口販賣通常在美國、歐洲(尤其東歐)或俄羅斯,台灣也許地小,人口販子沒那麼猖獗,但不能因為事情從未發生在身旁,就因而忽略。

 

  由此延伸而出的是孩童綁架。故事中的男孩米卡斯很幸運地遇到妮娜,沒受到太多殘害,但在他之前是一位小女孩,女孩的父母親在女孩失蹤報了警,結果卻慘遭綁匪報復:他硬生生地拔了小女孩左手小指的指甲。最後女孩回來了,但是不僅女孩受到無法抹滅的傷害,連帶地他們一家一生都將在傷痛中度過。

 

  至於後者,雖然《行李箱男孩》的主題並不在此,但是女主角妮娜的職業本身就與安置非法移民有關,況且作者總是再三地提及妮娜的工作以及其影響,例如,妮娜總是忘記接孩子,有時根本忘了自己還有一個家要回;她對照顧孩子不拿手,渴望遠離家庭生活,但在工作上卻相當有熱忱,同事們甚至誇讚她能幹,是團隊的定心丸。莫坦在她一次次地逃避後,心冷了,就連妮娜也不知什麼時候她和莫坦的關係變得如此僵凝:莫坦對她說話就像在對個小孩子;有時候他受不了她,總會忽視兩個孩子,像是厭惡所有與她有關的人事物。

 

  當然婚姻也是一項核心,只是個人認為感情在故事中算是配菜,而非主菜。四個故事線,四段感情,四種結局。有遺憾,有悲傷,也有幸福。所有人物環環相扣,個性造就他們結局的不同,做出不一樣的選擇,只能說:成也溝通,敗也溝通。

 

  《行李箱男孩》對角色的塑造相當到位,人物個性分明,而且很有特色。對人性的刻畫也很精闢,發人省思,像是我在看到女孩綁架事件,心整個涼颼颼的。那是對人的殘酷感到心寒,怎麼有人捨得對這麼小的孩子下毒手?

 

  在閱讀過程中,我想不同的讀者所收穫到的感觸都不太一樣,但是如果你翻開此書,將會看到一個個人物為你演繹名為「人性」的故事……

 

   《行李箱男孩》不會讓後悔翻開第一頁。

 

寫於2012.12.0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聞人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