肯亞教育制度

 

DSC_3871

 

  ──當這個社會被世界拉著跑時,快速進步地從來不會只有科技!

 

  送走新加坡好夥伴後,同週星期六院長媽媽帶我到錫卡(Thika)城附近,開進鄉間小路,紅土與綠樹相互襯托,婦女裙子外再圍著傳統布料,手提菜籃或額頂帶子揹著籃子走,還有驢子負拖著重物;而向遠方望去,小巧的木屋錯落在山間,即使只是一般的住宅,然而於森林氛圍襯托下,如同夢幻小人國;滿山遍野層層疊疊的綠,似是波光粼粼的碧潭;不經意地一瞥,白色塑膠棚溫室向後滑去;拐幾個彎,便到了目的地──Immaculate Girls’ high School

 

  由於Immaculate是寄宿學校,是以學校每三個月一次,開放家長參觀校園,定期了解小孩在學校的教學環境和生活情況。學校占地面積不大,大概就是個三合院的大小,但是當學生們穿著整齊的制服──格子裙配上白色襯衫,外罩一件紅色毛衣背心──走在樹蔭下,葉影斑駁撒在她們身上,還頗有貴族學校氣息。

 

  藉由此次機會,我才得以了解肯亞教育制度,並以此為切口深入肯亞文化。

 

 

八年義務教育

 

  肯亞進入大學,與臺灣同樣要受十二年的教育,只是分法有所不同:八年的初級教育(primary education)與四年的中等教育(secondary education)。

 

  初級教育屬於義務教育,每個肯亞小孩都要去上學,並且這八年的學費完全免付;而其後的教育,則視家庭狀況:如果家庭經濟狀況允許,就繼續升學;如若無法負擔,就出來找工作,幫忙負擔家計──大多數情況屬於後者,故在肯亞你常常看到十幾歲便出來工作的青少年。

 

  在學校,不論是參考書,還是老師教學,都使用英文──也許會摻雜斯瓦希里語,學生間的溝通斯瓦希里語是允許的,然而各部族母語卻是禁止的──學校會教授斯瓦希里語,但並非主要的課程。因此,肯亞小孩從小就要會兩種語言以上──斯瓦希里語和英語,也是他們的官方語言,至於各部族語言,就要看個人生長環境了:舉例來說,育幼院的小孩皆來自基庫尤族(Kikuyu)和盧歐族(Lou),但因為他們沒有生長在部落環境中,所以不會說母語;而安(Ann),來自基庫尤族,不會說但聽得懂基庫尤語,由於生長環境的關係,她會說盧歐族語言。

 

  也許有人會想問,肯亞有體罰嗎?當然有!據孩子們說,不聽話的時候,老師可以處罰他們,打他們也是允許的──這倒讓我想起農村社會父母的年代,還有我小學的時候,那時父母、老師權威特大,亦不興學生權利那一套,不乖就是打手心,肯亞再加一項──打屁股。

 

DSC_3874

 

  英文和斯瓦希里肯亞人哪種比較好?當然是斯瓦希里。他們在家就是以斯瓦希里語為主,部族語言就要視環境而定;此外,由於肯亞曾受英國殖民,使用的是英語而非美語──正因如此,我剛到肯亞與當地人溝通,深受其腔調困擾,英式發音混合斯瓦希里腔,對我真是一大災難,雙方有時候都在雞同鴨講,還得要拼字出來,才知道對方要表達什麼。

 

  再來談談肯亞周邊國家:西方的烏干達和南方的坦尚尼亞。前者與肯亞大多相同;而後者則與肯亞截然相反──教學、研究以斯瓦希里語為主,並另開英文課程,是以他們的斯瓦希里語較肯亞人正統。

 

 

十二年,樣樣都要學

 

  

DSC_3888

  不得不說,肯亞除了主食和臺灣有些相似外,就連「通才」教育也不例外!

  有別於西方國家,肯亞八年初級教育科目你沒得選,四年中等教育同樣沒得選!一直要到上大學,才能選擇自己的專業科目,跟臺灣教育如此雷同,學生的狀況自然八九不離十──中學生各科樣樣通,但不精;選填志願時,對未來感到茫然,不知道自己想念什麼科系。

 

  由於肯亞貧富差距大,能上大學的皆為少數。即便如此,大學生有學歷鍍金,仍然難找到好工作,平均薪資相當低,連一萬台幣都不到,而首都奈洛比(Nairobi)的物價卻與臺灣相差無幾;因此,肯亞大學生大多是半工半讀,有些甚至還做起生意,如珍(Jane)十九歲起便在育幼院工作,至今已有六年。

 

  

  細數肯亞與臺灣共同之處,不論是有著深厚殖民文化,破爛、充滿垃圾的街道,抑或部分主食相似……像是與幾十年前的臺灣重疊了起來。

 

  與那時的臺灣相比,肯亞多了電與網路,並且為了跟上世界的腳步,不得不揠苗助長,促使社會價值觀扭曲,觀光業和人民素養、基礎建設等無法同步;加上政治因素,內憂外患,導致肯亞亂喊價、通膨嚴重,治安混亂,近來更列為不適合旅遊之地,實是可惜。不過,隨著義務教育的推行,許多非政府組織試著讓孩子受更好的教育,一代經一代地洗禮,我在育幼院見到孩子們恪守的行為──人民素養的昇華,即便有生之年無法普遍于肯亞社會,亦會在下一代發光發熱。

 

  

  寫於2014.08.16

 

   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聞人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