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讀《長廊深處》——以「愛」為名的傷害

《長廊深處》伊藤雪彥  

  

  雅各:「要想使生活不致於太悲慘,最可靠的辦法是不要期待太大的幸福。」

 

  本書改編自英國一起育幼院集體虐童案,故事發生於Haut de la Garenne,伊登在風災中失去雙親,被社會局送到這間育幼院,直到十五歲才能離開。只是當他待的時間愈久,一些可怕的真相逐漸浮出:每個人的餐量是一樣的,但詭異的是,食物不能倒掉、分享,甚至是轉渡。這樣的份量,年長的孩子會吃不夠,但不能追加;年幼的孩子吃不完,會被教官抓著頭壓進餐盤。還有,愈年長的孩子數量愈少,而且容貌也愈精緻,但是眼神卻愈麻木、冷酷。

 

  直到臨近伊登慶生會的那段日子,室友雅各奇怪的舉動和警告——讓他學會在水中憋氣許久,把外表弄得很難看等等,以及半夜裡傳唱的歌謠,還有後院那美得妖艷的薔薇花叢,讓伊登的心中愈加不安,而危機正逐漸接近他……

 

 

  「要我撫慰你的憂愁,

   平息你的妄念,

   還是讓你被扼殺的靈魂湧出新生的覺醒……」

 

  《長廊深處》敘述手法蠻特別的,和作者筆名相襯,整體都偏向日式小說特有的緩慢步調、氛圍。表面上看起來是以伊登為主角,然而實際上帶動整個情節發展的卻是雅各——以雅各發誓要摧毀育幼院,以及報復裡面所有的教官、教職人員為主軸,將育幼院那些不為人知的真相一一揭開:薔薇花叢下是一具具熬不過性虐待的孩童屍體;除了雅各,育幼院孩子的身體被視為所有大人的財產;雅各的朋友以掃受不了無止盡的性虐待與暴力,自焚而死;育幼院下面有兩座地牢「北風」與「太陽」,專門提供當育幼院的大人興頭一上,隨意抓個孩子進去虐待、強暴。「北風」相較下,是沒有另一個地牢痛苦,在「太陽」地牢是無止盡的烈焰焚燒,哭喊沒有用,只會讓那些施虐者愈加興奮。

 

  ——噓,你在半夜有聽到淒厲的尖喊聲嗎?

 

  相較安東、雅各,伊登是較為幸運的,雖然在育幼院不斷受到強暴與羞辱,但是在雅各的保護、安東代替他經歷「太陽」地牢,他離開育幼院後,心靈雖然需要輔導,精神狀況卻比另兩位要好得多,開朗而堅強——這多少有受到養父埃文樂天的性子影響。

 

  雖然三個人的個性各自有缺陷,不過我還是很喜歡伊登這個角色,不僅僅他是三人中最快振作、找到方向的人,還有他能帶給人安全感與撫慰。伊登的溫柔讓安東找到活下去的意義,他的善良包容雅各那顆寂寞的心,他的支持則讓 雅各對報仇這件是沒有後顧之憂……伊登就像他們兩人的陽光,給予他們溫暖。

 

  雅各報仇自然是大快人心,不過牽連無辜就不是很妥當,雖然勞倫的女兒蘿拉吸毒而死有部分原因在她,但是蘿拉因雅各而死卻是不爭的事實,當然,雅各可能沒想要讓蘿拉死,從他看到蘿拉遺體的反應便知一二,他只是要利用蘿拉接近勞倫報仇罷了。作者可能為了不讓讀者太反感,讓伊登擔任主角,卻也讓雅各牽連無辜的報復行動得到報應(當然可能不是讓人覺得很舒服就是了)。

 

  安東離開育幼院後,成為了一名神父。在教會有著眾多信徒的他,卻仍舊感到背後的傷疤在灼燒,夢魘揮散不去,直到和他姊姊同名的小瑪麗安站在他面前,才感覺到被救贖——小瑪麗安需要他,這條瑪麗安救下的命他要珍惜。他幫助許許多多的受虐兒童,教育他們,撫慰他們的創傷,成為他們的心靈導師。

 

  故事的最後,回到Haut de la Garenne那處長廊,充滿著酷刑與折磨的痕跡仍在,然而在他們逃脫地獄的同時,也讓那些悲傷難抑的回憶隨著風逝去……

 

 

  雅各:「究竟怎麼做,才算得上真正的愛?怎麼樣去愛,去對待,才是最正確的呢?父母說了愛我,卻在臨檢時,把毒品藏在我懷裡;社會局的人保護我,卻把我送進地獄般的保育院──院內教官口口聲聲說愛我,卻總是做出讓我痛苦、極其羞辱的虐行!那種絕望貧乏的感覺,難道就是愛?」

 

  《長廊深處》並非單純的同志文學,它指出了社會對那些孤兒的自以為是的幫助,實際上是漠視與忽略,否則便不會發生這起震驚英國社會的虐童案了,起碼受害者數量也能夠減少,而非當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了,才來做事後的彌補——社會局積極地幫伊登找領養家庭有何用?如果早些對育幼院的那些孩子們多一份關心,對育幼院的環境更加嚴格把守,悲劇發生的機率是不是就能降低了呢?

 

  只希望這個社會,別再以「愛」為名不斷地傷害那些渴望愛的孩子們。

 

 

  寫於2012.10.2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聞人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